2007年9月22日星期六

《英明決定必有反對聲音》

「英明領導作出重要的決策決定,一定要有引發反對的聲音。沒有反對聲音的決定必然是錯誤的決定。」

這是被公認為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的經濟學家彼得.杜拉克(Peter F. Drucker)的一句名言。
既是英明領導的決定,為甚麼又會有反對聲音呢?有反對聲音,不是意味著決策不夠英明嗎?
錯了。正是因為英明,才會有反對聲音。因為人心之不同,各如其面。每一個人如果都可以獨立思考的話,就一定會有個人獨有的而非服從於領導人的看法。獨有的看法不僅只是對英明決策的補充,而且應該包含對英明決策的反對意見。吸納了反對意見而作出的決策,才是真正的英明決策。只有領導人一個人想出來的決策,若沒有反對聲音,那麼不管領導人多麼英明,也是錯誤的決策。

英明領導者,在長期英明決策中形成了愈來愈多的威信。在這種情形下,他所作出的決策,反對聲音會愈來愈少。如果是舉行會議,那麼有崇高威望的領導人出席,他說的任何話都不會有人反對。這等於是扼殺了其他與會者的思維。眾人的大腦都不起作用,只有一個人的大腦才起作用。這樣作出的決策,通常都是錯誤的決策。
鄧小平曾經針對毛澤東的獨斷,說舉行會議最可怕的是「鴉雀無聲。所說的,正是杜克拉所指的

「沒有反對聲音的決定」然而,在一個專權體制中,「鴉雀無聲」似乎是無法擺脫的宿命。


參考 : 2007年7月27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作者 : 李怡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