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

《終身伴侶》

女人問終身伴侶應是怎樣的。
在網上打入終身伴侶幾個字,很容易找到所謂專家的研究,有十個因素可作考慮,看一個得於看幾十個。因為第一個是說雙方是對方最好的朋友,第二個又說雙方要很容易溝通,第三個說有共同理念和價值觀,都是重重覆覆,看了會令人想睡的。
我認為終身伴侶一定要有讓你有「就是這個人」的感覺。
有戀愛經驗的人都懂得分辨 – 某些人你會有很愛的感覺,但你會知道不會持久。
他/她可以成為你的終身伴侶,你必定要認為與這個人一生一世也不會覺得悶,你每天都想見他/她。
在你身上發生了甚麼事,不管好與壞,你第一時間會想告訴他/她。
你跟他/她相處了好一段時間,仍然覺得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他/她。
無論他/她令你多生氣,你還是覺得不能失去他/她。
如果人還有下一世的話,恐怕你也會找他/她一起度過。
世上沒有人比他/她更了解你,他/她對你也有這樣的感覺。
他/她未必給你人生最美好的日子,但沒有他/她,你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。
在清楚他/她的所有缺點後,他/她仍是那麼可愛。
想像過萬一他/她發生了甚麼意外,你願意照顧他/她。
他/她當然不只是你的戀人,還要是你最好的朋友,永遠有談不完的話題,永遠帶來樂趣。
他/她不是在你認識的第一天就完全看清楚他/她的優點,他/她是那種你在他/她身上不斷找到優點的人。
是不是很難找?

參考 : 2007年7月24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心情 ; 作者 : 阿寬

《誓言往往是謊言》

結婚的誓言,是新人們充滿希望地對未來許下的承諾。然而,作出誓言時,往往不曾深入去想想:實踐誓言要付出多少努力與犧牲,以致過了蜜月期段,兩人的關係就開始陷入權力拉鋸、痛苦、絕望甚至失敗。
羅賓.史密斯( Robin Smith),一位心理學者、電視名人,也是奧花.雲費的閱讀清談節目的固定來賓。他新近出了一本書,中文譯作《誓言為甚麼變謊言》(Lies at the Alter : The Truth about Great Marriages) ,作者以聖壇前的婚禮誓詞切入,寫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個人的心路歷程,挖掘出美麗誓詞後面的現實壓力。作者不是要人們逃避婚姻,而是要人們面對真實,把在單純認的心情下說出的誓言,轉化為對彼此的實際要求,以建立快樂健康、美滿、持久的關係。
作者舉好朋友綺兒的例子。綺兒剛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、育有三個子女的婚姻。她選擇的丈夫一點都不適合她。她的丈夫哈洛德本性卑劣,控制慾強,不關心綺兒的感受。即使在訂婚後,他仍會突然消失了好幾天,沒有交代去處。綺兒有理由懷疑他去找別的女人。當她問他去哪裡,他就說:「我們還沒結婚,你就已經在我脖子上套繩索。」綺兒總是讓步,並且懷疑自己問那些話是否很傻。就這樣,她在遏抑自己的懷疑中走上了婚禮的紅地氈。
十四年後,她忍不住鬧離婚。她問作者:「我當時究竟在想甚麼?我為甚麼要嫁給他?」作者回答:「你只是在自己的婚禮上說謊。不是因為你不好,而是因為你當時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。」綺兒堅持她當時真的相信自己的誓言。但事實上,她丈夫的秉性在婚前已顯露出來,他們在婚禮上都不願說出自己真正的疑慮,他們是在說謊,編造一個希望日後成真的故事。

參考 : 2006年6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李怡

《電都漏光了》

其實旅行回來,累得要死。
甚麼「旅行度假,放鬆身心,猶如充電,放完假回來上班,精神奕奕」都是屁話。
十個放假「充電」的人,放完假後,都是漏電的電池。放的不是假,放的是身體裡還剩餘的精力。本來身體還有些電,有些能量,要是不放假,天天嚷說「做到人都癲」,其實若不放假,人不會癲,工作照常。
但是一放了假,那就真的癲了。
首先是要把放假期間的事情做完,日趕夜趕,就是為無牽無掛去放假,日夜趕工,這4段時間,是「做到人都癲」,癲完了,放假,出去遊山玩水。一年忙到頭,難得的假期,即使整天想著可以睡到日上三竿的人,始終也不甘心攤唞著度過假期。於是起早摸黑,東拱西鑽,走南闖北,生活節奏比在香港上班還要快捷。一日三餐,從早吃到晚,臨睡還要來一頓宵夜。名勝古蹟要看,名店shopping要去,口袋裡的錢好像會咬人,咬得人兩條腿自動上弦一樣,總是停不下來。
從城市趕到鄉下,從鄉下趕回城市,見了甚麼都新鮮興奮,興奮得多了,心血都供應不上,經常頭暈眼花,目迷五色,腎上腺卻激增,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。
其實精力就好像舊電池放電一樣,不知不覺中,東奔西跑中,一點一滴被榨乾放盡。
假期於於結束,身心卻如遭遇了「吸星大法」,只剩下一副疲憊的皮囊。這副皮囊是為工作而設的,最後便拖扯著回到公司,見人便很興奮地說見聞,講道聽塗說。說講完了,聽眾散去,一身骨架子也散了。充電?那是沒放過假的人的想像吧!

參考 : 2007年6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作者 : 李純恩

《小狗與月光》

見李焯芬教授,恭喜他的著作《心無罣礙》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,一版再版,在商務印書局的暢銷書榜中榮登榜首。
這書收集了八十多個小故事,封底介紹文字已能打動人心。
其中有幾個句子是我特別喜歡的 –
「無愧心,跌倒不痛… ….
善良心,活得自在… …
平常心,處變不驚… …
傳愛心,一生快樂… …」
其中有一段文字是我十分欣賞的 ---
「在紛擾的生活裡,我們經歷過失敗、傷痛、嘗到沮喪、流過眼淚。
或許我們會認為,患難無常,人浮於事。
然而,世事好與壞,生活愉快不愉快,或多或少,是由人本身的主觀見解使然吧。」
李教授所收集的故事,發生於古今中外,其中一個據說是發生在芝加哥的。
故事大意說瑪麗每天上下班都得乘坐接駁班車,而且每次都遇到同一位司機。
每當乘客上車時,司機都報以微笑。到傍晚乘客再見司機,都會禮貌地,暫舒緊鎖的眉頭,向他回敬一個美好的笑容。
然而,有一位粗魯的乘客非僅從來沒有向司機笑過,且不時呼喝其他乘客讓座。但司機還是每天向他微笑,從未改變。
有一次,瑪麗有機會與司機閒聊,忍不住問:「你犯不著每天向那討厭的大個子微笑呀。」
「讓我告訴你有關我家小狗的事吧。」司機很有耐心地說:「當月光照耀時,牠總是朝著月亮吠個不停。」
「這和小狗有甚麼關係呀?」瑪麗問。
司機微笑解釋:「盡管小狗不停吠叫,但月光跟平常一樣,依然照耀啊。」
這故事讓我醒悟:不管別人如何「糟質」你,對你不好,也不要產生怨恨和嗔心,縱不望可以感化對方,至少也不會壞了自己的心情和性情呀。

參考 : 2007年6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世事 作者 : 梁玳寧

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

《打開心扉快樂來》

手上有頗多日曆,花多眼亂。過年後收到由華慧娜送來的一個,不再猶豫,因為實在太喜歡那些畫和字了。
畫由我最欣賞的阿虫先生所畫,看了教人歡喜。字由著名精神科醫生葉恩明所撰寫或輯錄,讀了教人寬心。雖然我不能向每位讀者各送一份,但將其發人深省的文句轉贈,亦是上佳禮物。
「一切由心生,美好生活由心善開始 --- 葉恩明醫生向生命致意」是這日曆的封面字。
卷首所寫,也許是葉醫生的個人心態,又或是部分港人如在下者的心聲 :
「一腔熱誠一心靜,半帶輕狂半笑癡。」
每月精句如下 :
「昨日已逝,明天是謎,珍惜此際努力而為。」
「講講講,不如幹幹幹。」
「勝人者力,自勝者強。」
「那怕憂鬱烏雲蓋,自有青天白日來。」
「解得開的就去解,解不了的斷然了。」
「常怨命運比人差,其實未懂笑哈哈。」
「執我煩惱頓生,無我豁達一生。」
「凡事驚驚青青,只要面對,其實很輕。」
「莫把心事困,打開心扉快樂來。」
「只在瀟灑隨緣過,莫問甚麼為甚麼。」
「我一無所有,亦一無所缺。」
「看透、放下、自在。」
句子頗有禪味,想是葉醫生已參透人生。其中頗多哲理,應是他接觸病者二十餘年的體驗和啟發吧。

參考 : 2007年1月8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世事 ; 作者 : 梁玳玲

《消炎藥》

先要注意,以下所說的消炎藥非指抗生素。
治療痛症和關節炎等,西醫通常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 (NSAID)。可惜的是,由於NSAID同時阻隔了COX-1和COX-2兩個酵素,對腸胃方面的副作用大增。嚴重的,可招致潰瘍和出血,甚至腸胃穿孔。另一個較少人談論的副作用,是增加血栓的風險。出現血栓的話,可能會中風或心臟病發(心肌梗塞)。
阿斯匹靈能預防中風,但和NSAID同服,胃出血的機會會大增。
新一代的NSAID是COXIB,它們有選擇性地針對COX-2酵素,所以沒有 (或是大大減少)腸胃受刺激的問題。跟 NSAID一樣,COXIB亦有可能增加血栓的風險,某些類別的心臟病人不宜服用。必須使用時,藥物的分量和使用時間應該愈少愈好。我經常告誡病人,胡亂服藥等同慢性自殺。
NSAID和OCOXIB對身體還有甚麼不良影響?它們有可能引發高血壓和體液積聚,甚至心臟衰竭(十分罕見)。
NSAID之中,只有lbuprofen 可以不經醫生處方而在藥房自行購買。其他NSAID,例如 Diclofenac 和 Naproxen,都是要醫生處方。不要以為不用處方的藥物必然很安全,服用高劑量 (每天超過240mg)的lbuprofen 也有一定的血栓風險;但如果只是在120mg以下,風險就少得多。相對而言,Naproxen 比COXIB 少血栓風險,Diclofenac 則和 COXIB 相若。
總之,小心駛得萬年船,大家不要變藥煲呀!

參考 : 2007年1月11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譚永康

《領導與權力無關》

對於被稱為「企業界最有權力的女子」菲奧莉娜在她的新書中的回應是「領導與權力無關」。她認為有些人以為「因為我居於掌權的位置,所以我就是領導人」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開明而智慧的領導人,會睿智地使用他們的權力,用在啟發人們發揮潛力的用途上。領導是要去幫助別人,達到他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。所謂領導人,包括政治領導人、企業領導人,甚至父母,因為父母也是家庭中的領導人。然而,有很多掌權者並不是在領導,而只是在運用權力。
她說,她最喜歡的領導嘉言,就是中國老子所說的話 : 普通的領導人讓人民愛戴,糟糕的領導人讓人民憎惡,偉大的領導人讓人民以為是「我們自己做到的」。
這當然不是老子的原話。我翻查老子的《道德經》,其中第十七章講到 : 「太上,不知有之 : 其次,親而譽之 ; 其次,畏之: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。悠兮其言貴,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:『我自然』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:最好的領導者,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;其次的領導者,人們愛戴他;再次,人們畏懼他;最次,人們鄙視他。當誠信有缺損,人們對他的信任就崩潰。領導者要閒著點,少說些話。當一切事情都妥妥當當,百姓就會說是「我們自己做到的」。
菲奧莉娜信奉這套「無為而治」的老子領導哲學。她認為最好的領導人,是讓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潛力。政府的角色,不是運用權力,而是創造一個能讓社會蓬勃發展、讓人民發揮潛力的環境。要做到這一點,菲奧莉娜認為,領導人最需要的是拉大視野、綜觀全局、著眼長期,而這種能力最難培養。

參考 : 2007年1月11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李怡

《多面向哲學思考》

從一百個故事引伸出來的哲學問題,巴吉尼在《自礦被吃的豬》中,並不是提供給讀者標準的正確答案,主要是提出多面的思考方式。
比如說,其中一個故事,講一個二等兵薩克斯,上級命令他將一個因種族問題而無辜入獄的女犯人先姦後殺。薩克斯心中明白這是極不正義的行為,事實上是一種戰爭罪行,但他別無選擇。若他堅不從命,他自己將被槍決,而犯人一樣會受折磨而死,甚至會死得更痛苦。若他從命,他會盡可能減輕受害者的痛苦,而他也不會被處死。這對大家都有好處。他的理由很充分,但內心無法平靜,他所做的事怎麼可以說既是最佳選擇,同時又是一樁恐怖罪行呢 ?巴吉尼對這個故事提出的哲學思考是 : 「就算我不做,別人也會做」,是一般人用來將自己惡行合理化的藉口。只要犯錯,就要負起責任,這跟別人做不做毫無關係。但薩克斯的理由略有不同,他的處境是 : 如果我不做,別人也會做,而且結果會更糟。因此,他不是躲開,任由惡事在他不參與下發生,而是盡可能做出不是最糟糕、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。
如果薩克斯已是在他的兩害選擇中作出了最佳的決定,那麼我們是否還要因為他做的事而責怪他甚至懲罰他 ?如果他毋須受懲罰,那麼是否表示他做的事沒有錯?
或許可以這樣回答:薩克斯的行為是錯的,但薩克斯本人無可非難。這說法在邏輯上說得通,但這是否為了將不合理的事合理化而做的過分扭曲?
另一個答案是:不能因為結果較好而將手段合理化,薩克斯應該拒絕命令。這是道德的抉擇。但這樣做會比保住性命與減少痛苦更高貴嗎?
這是可讓你產生多面向哲學思考的難題。

參考 : 2006年12月9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李怡

《要愛你所做》

上周我談到快樂的秘訣時,曾引《小飛俠》作者詹姆斯.巴利的話 :
「快樂的秘訣,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,而是去喜歡自己做的事。」
在卡莉.菲奧莉娜 (Caryly Fiorina) 的新書 《Tough Choices》中,正用她自身的經歷去闡釋上述這句話。
菲奧莉娜,眾所周知,是一個傳奇人物。她從寂寂無聞而一躍成為美國《Fortune》雜誌所選出「企業界最有權力的女子」的榜首。大型科技公司惠普為改革舊文化,破例地對外徵聘總裁,菲奧莉娜雀屏中選。以後六年,好一言一行都經常被傳媒報導,她成了企業界超越明星。前年二月,在任職總裁五年八個月後,因惠普業績持續不振,董事會將她撇職了。但這以後,她在惠普所行的改革績效才逐漸顯現。一年多後,她轟轟烈烈地出版了回憶錄。美國《新聞周刊》為她的書作特別報導。
在她回憶錄中,她說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接電話和打字的秘書,但她從秘書工作學到了很多。她說 :「不要以為有些工作配不上你,或是認為工作很低下。」她說 :「成功的定義之一,就是要愛你所做。討厭自己工作的人,是做不好的。熱愛某一件事,你才會對它有熱忱,為它付出更多努力,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有更多喜悅。」
她說她的人生充滿「喜悅與挑戰」,因為她對自己的工作付出愛心,並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,不斷嘗試新的東西。她說 : 「如果你所做的事,只是躲在同一個安全的角落,你就無法學到很多,不會很清楚地認識自己,最後也不會有甚麼成就。也許你會因此有安全感,不會感到害怕,但同時你的人生就沒有樂趣可言。」

參考 : 2007年1月8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李怡

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

《巧言令色》

許多人以為辭鋒凌厲,把別人的觀點駁倒,令對方無話可說,就可以說服對方。其實不然,人們在辯論時令人語塞,對方只是口服不見得心服。想對方心服口服,那得在語言上加些蜜糖,在神情上變得親切和藹。
美國總統林肯有句名言 : 「一滴蜜糖,比一斤毒藥所能撲滅的蒼蠅多得多!」可見甜言蜜語,威力無窮,因為人人愛聽,即使明知是假的,但聽在耳裡便感舒服。但僅是甜言蜜語,仍不足夠,還要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面部表情和眼神,甚至整個身體語言,稱為「體態語」。
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這樣說 : 「人的感情由三個方面組成,百分之五十五是體態,百分之三十八是聲調,以及百分之七是語氣詞。」而在體態語之中,面部表情最重要,因為這是人的思想感情最靈敏、最複雜、最微妙的「晴雨表」。
甜言蜜語加上面部表情,便是「巧言令色」。「巧」指美妙,「令」解作和善。「巧言令色」,便是話說得動[聽,面色則裝得很和善。但孔子叫人提防這可能是欺騙,暗懷鬼胎。所以他諄諄告誡 : 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」,寧取「剛毅木訥」,才可能有仁的內涵。
在孔子之前,《書經.皋陶謨》也提過「巧言令色」,那是一段記載夏禹與皋陶之間的對話,其中皋陶談及治理國家最重要是知人善任,「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? 」
「孔壬」即諂媚的小人,「孔」是「甚」,「壬」通「佞」,而巧言令色者便等於矯情虛偽的奸佞之人。
但孔子的告誡其實作用不大,有人對你和顏悅色,笑容可掬,語調愉悅,或語帶幽默,那是百分百的「巧言令色」,很難抗拒啊 !

參考 : 2007年6月16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世事 ; 作者 : 岑逸飛

《消費社會》

一個社會進入消費階段,與其富裕程度有關,因為消費需要錢,沒錢如何消費 ? 而香港應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進入經濟的黃金時期,經濟逐漸轉型,以服務業為主。到九十年代中期,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,香港進入「後工業社會」模式,已徹頭徹尾是個消費社會,也就是說,不管有錢沒錢,市民的價值觀,被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磨平,走向一體化。
換言之,消費社會湧現大量生產貨品,而為求消費延續,形形色色的廣告,開始塑造消費社會所需要的意識形態,人們在不知不覺間,已將其個人身份淹沒,沒有個人特色,找不到生活上的個人位置。
對消費的理解,從物品的消費,物質的實踐,進入觀念層次,這要多得今年三月才逝世的法國思想家布希亞,他是從符號學角度看消費,對消費的分析,不是看我們所吃的食物、所穿的衣服,或是所開的汽車來界定,也就是不從聲、色、香、味、觸等物質形象入手,而是在「法」的意識界馳聘。
當然,在佛學角度而言,布希亞一點也不「佛」。《心經》教人一切皆空,從眼界到意識界都要空盡,而布希亞只是空掉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這前五個,留下意識界,已足以令人一開眼界。他看到消費與生活的聯繫,消費已內在於人們的生活,所消費的已不是「物品」,而是這物品成為「符號」。
布希亞以符號學解讀消費社會,採取結構分析。在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時代,所謂消費,還是一種經濟交換 ; 如今進入後現代社會,消費已成為符號交流的體系,所消費的是一種理念 (idea),不是物品。

參考 : 2007年7月23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世事 ; 作者 : 岑逸飛

《價值觀》

幾個在巴基斯坦開按摩院的中國男女,被激進學生擄走,關進清真寺,鬧出一場外交風波。
學生們擄人,是譴責這些中國人借按摩搞黃色活動,敗壞伊斯蘭社會的風氣。
原來這些學生曾上街鬧事,譴責美國電影在巴基斯坦上映,令伊斯蘭社會受到污染。
這種事情,在別的國家都是由老古董們搞起的,想不到在巴基斯坦,站在保守線上的竟然是學生。
學生應該是創新的、激進的、反對舊勢力的。但在巴基斯坦卻正好相反,所有學生應該贊同和維護的事惰,他們卻大力反對,且不惜付;諸於激烈的行動。
這些是甚麼樣的年輕人呀 !
宗教就像口味,真的不可置評。
人類的價值觀,在不同的地方,有天大的差別。
我們以自己的價值觀,當然非常不理解巴基斯坦怎會有這麼保守的年輕人,反之,他們看過來,也會奇怪我們的年輕人為何這麼不成樣子。
宗教、文化、傳統的差別,是不可以用一種單一的價值觀去搞和的,更不能用自以為是的一套去改變的。這一點,美國人最不明白。所以,他們才招來這麼多冤家。
他們把這些冤家稱為「恐怖份子」,但在這些冤家的眼裡,美國佬才是干涉宗教、侵略文化的恐怖份子。
世界紛亂,是因為大家都以為自己在「替天行道」,結果卻是一場恐佈份子的混戰。


參考 : 2007年6月27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; 作者 : 李純恩

2007年9月22日星期六

《金錢不能讓人愛你》

「某種程度上,金錢能讓你置身比較有趣的環境。但它不能讓更多人愛你,或是增進你的健康。」

這是美國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的一句名言。巴菲特的財富,在全世界排行榜上,一直踞第二或第三位。去年六月,他承諾將他的資產捐獻給慈善機構,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交給蓋茨夫婦基金會運作。他是想讓更多人愛他嗎?從他以上這段話來看,並非如此。他只是想表現出他愛更多的人。

金錢不能讓人愛你。事實上,金錢甚至不能讓一個人愛你。建築在金錢關係上的愛情,不是真正的愛情。在許多情況下,用金錢來購買一個人的愛,甚至會使他(她)更恨你。已有許多例子說明,富有的父母不斷無限度地給子女花錢,最終是害了子女,到子女受害以後,說不定反過來會憎恨父母,或嫌父母給他的還不夠多,或悟到父母以溺愛誤了他的人生。

金錢若用得適當,可能略為增進一個人的健康。但多數富有的人都用得不適當,神童輝、巴麗絲.希爾頓(Paris Hilton)都是例子。奢華的生活不但不能增進健康,甚至有損健康。

因此,有了錢之後,正如有了權力之後,真是要比沒有錢的人更為警惕。金錢的濫用隨時可以播下仇恨,也容易摧毀自己的健康。西方的富豪,常常樂於向慈善機構捐獻,正是出於對金錢本質的深刻理解。

魯迅說過,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,一到有了錢,容易變成兩種情況:一種是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,便是人道主義;一種是甚麼都是自己掙來的,從前的境遇使他覺甚麼都是冷酷,便流為極端個人主義。


參考 : 2007年7月23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作者 : 李怡

《英明決定必有反對聲音》

「英明領導作出重要的決策決定,一定要有引發反對的聲音。沒有反對聲音的決定必然是錯誤的決定。」

這是被公認為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的經濟學家彼得.杜拉克(Peter F. Drucker)的一句名言。
既是英明領導的決定,為甚麼又會有反對聲音呢?有反對聲音,不是意味著決策不夠英明嗎?
錯了。正是因為英明,才會有反對聲音。因為人心之不同,各如其面。每一個人如果都可以獨立思考的話,就一定會有個人獨有的而非服從於領導人的看法。獨有的看法不僅只是對英明決策的補充,而且應該包含對英明決策的反對意見。吸納了反對意見而作出的決策,才是真正的英明決策。只有領導人一個人想出來的決策,若沒有反對聲音,那麼不管領導人多麼英明,也是錯誤的決策。

英明領導者,在長期英明決策中形成了愈來愈多的威信。在這種情形下,他所作出的決策,反對聲音會愈來愈少。如果是舉行會議,那麼有崇高威望的領導人出席,他說的任何話都不會有人反對。這等於是扼殺了其他與會者的思維。眾人的大腦都不起作用,只有一個人的大腦才起作用。這樣作出的決策,通常都是錯誤的決策。
鄧小平曾經針對毛澤東的獨斷,說舉行會議最可怕的是「鴉雀無聲。所說的,正是杜克拉所指的

「沒有反對聲音的決定」然而,在一個專權體制中,「鴉雀無聲」似乎是無法擺脫的宿命。


參考 : 2007年7月27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作者 : 李怡

《為誰辛苦為誰忙》

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,香港要將中小事務所辦成真正的大所,而非表面上大內裡卻分開多個獨立核算個體的商務中心式事務所,難度很大。
首先是投資與回報不相稱。一般其他生意,不管辦廠還是做酒樓,生意好,增加投資,生意具規模,利潤增加,股東的投資回報自然增加,而且是跳躍式的增加。但會計師事務所生意好,除了要增投資金外,更重要的是要增聘人手,其中相當部份還是專業人員。
大家都爭聘能幹的人才,他們初時可以僱員身份受聘,但不太久便要轉為合夥人,否則便留不住。而這些新合夥人不少是受僱出身,要他們一下子拿出資金入股,有一定難度。故一般會由事務所出面擔保,協助他們到銀行借錢入股;或乾脆將他們的股本作暫時掛帳處理,日後分幾年從他們分得的利潤中扣還給公司。因此,事務所規模壯大,原先合夥人個人分得的利潤,即使增加,往往不是很理想。
此外,規模大,人多後,如果管理及監控制度跟不上,工作質量出現參差,專業風險便增加。隨著人多了而帶來的人事和辦公室政治煩惱,更不用說了。故此,原先合夥人的工作量和壓力會增加不少。
另外,在公司發展期間,他們努力耕耘、投入金錢、精力與時間,甚至為了長遠發展而犧牲期間的個人收入和生活質素,到公司大了而自己亦年屆退休時,能否將這些年來的耕耘成退休保障,也可能有疑問。
他們很自然地會問︰「為甚麼要這樣辛苦煩惱,值得嗎?」

參考 : 2007年7月27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寫意 作者 : 陳茂波

《誰是企業家 ?》

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.聖吉以《第五項修煉》成名 ; 南懷瑾 – 國學大師

最近有一書《南懷瑾與彼得.聖吉》記錄 : 究竟一個西方管理學大師為何修習禪宗?為何對中國文化推祟備至?書中一節南老師講「誰是企業家」,如晨鐘暮鼓。

「企業這個定義,以中文來講,做一件事,做一個工作,前途有無限的希望,對社會是有貢獻的,而且是永久的,不是做了幾十年就沒有了,是一代一代相傳,那個才叫企業。現在沒有這個企業的觀點,只要開個公司,做個生意,怎麼去賺錢,就叫做企業,根本就是錯誤‧」
「在抗戰以前,中國還有些企業家,他做一件事情,做個生意,希望是永恆的下去,那個是企業。」
「中國以前做企業的,是三批資本。譬言辦個工廠是十億,我準備三十億,這個工廠辦起來以後,準備永遠做下去,也許做個五十年、一百年兩百年不一定,這是十億資本了。還有十億放在裡頭,工廠的貨品出去了,不是馬上收回的,要貼周轉金,所以也要十億。還有十億是準備金,萬一中間有起落,有失敗有甚麼,還有個備用,這個才是做企業。」
「現在人做企業的,有個一萬塊錢,他說有一百萬,然後向朋友借錢,最後是騙銀行的錢,借來不還,滾下去,滾得滾大愈好。」
「企業都談管理,最重要的是老闆本身思想、人品、行為先要管理起來。一個老闆就是領袖,領袖要有領袖的修養,還有他的企業觀念等,現在沒有一個稱得上是領袖的,而且多半是沒有自我管理,所以我也看不起,也看不起現在的碩士博士,我說你們讀博士幹甚麼?讀出來給那個『不是』的用,那個甚麼都不是的人,老子有錢,可以請一千個博士。」

一個東方文化行者,如何引導人們在科學領域實證?此書有提綱契領的介紹。

參考 : 2006年12月2日 香港經濟日報 – 世事 ; 作者 : 方思捷

《婚姻的危機》

根據婚姻輔導專家研究所得,不同時期的家庭生活循環中,會出現不同的婚姻破口:如新婚時期是某方因害怕婚姻帶來的委身而出現「縮沙」的危機;
太太懷孕時丈夫因被忽略而外出找慰藉的危機;
孩子上學時期太太把全副精神放在照顧孩子而忽略丈夫的危機;
孩子長大成人振翅高飛,夫妻面對空巢與重尋青春的危機等。

嚴格來說,每一個不同的婚姻階段,都有其獨特的危機要面對。夫妻間絕不能以「想當然」白頭到老來等閒視之。而坦然面對婚姻關係的危機,除了對症預防外,重建夫妻的恩愛關係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

練習一: 香港虛擬書櫃

香港經濟日報 – 國是港事 2007年6月27日
五分鐘聽一席話 記者 : 黃雅麗

香港虛擬書櫃 打動全球書蟲
專訪 : 宋漢生 (aNobii.com創辦人)

關於aNobii.com
aNobii 是一個網上「書櫃」。用家只須鍵入一本書的碼,即可把有關該書的一切,存入其「書櫃」。除他本人可藉此構建自己看書的紀錄外,別人也可透過其書櫃,了解彼此有沒有共同嗜好、交換閱讀心得。
這個由香港人創辦的網站,推出僅一年,登入的書本已超過100萬冊、擁有8個不同語言版本。每天都有來自全球的博客(blogger)在談論它。

創業 : 序
比爾‧蓋茨 (Bill Gates) 成立微軟時,只有20歲,當時他還未從哈佛大學畢業。
史提夫‧喬布(Steve Jobs) 搞蘋果時,21歲;在蘋果被攆走時,才30歲。
「中國互聯網之父」、被指有機會成為「亞洲蓋茨」的亞里巴巴創辦人馬雲,原是個教師,決心創業時才31歲。
和前輩相似,宋漢生開始經營aNobii時,才不過27歲‧
但年輕不是創業家們的共通點。
共通點是當他們發現一個市場上還未有答案的難題時,創業似乎是唯一的出路;只是,那並非坦途。
宋漢生引述喬布斯的話說,凡豁出去創業的人都是瘋子 (insane),因為過程辛苦得旁人無法了解,「搞start-up 沒有甚麼是注定的,唯一注定的是失敗。」
明知將遭挫折仍勇往直前,只因路雖然崎嶇,但創造帶來的滿足感,甘甜無比。

創業第一章 : 專注
許多人問過創辦人宋漢生,為甚麼不把aNobii 這個平台擴大,因為許多愛書的人同樣愛電影和音樂。何況,看一本書少說也要花三五天,但看一套電影無論如何只需要兩個小時、聽一首歌更不用花5分鐘,這樣用家使用aNobii 的時間必定多了,其網上流量也可大大增加。擁有60多萬用家的內地網站「豆瓣」(douban.com),用的正是這種模式。
可是宋漢生不以為然 : 「為aNobii 加入音樂與電影的功能,技術上完全可行,如果我們願意,很快就可以辨到。但我寧可保持這個『書櫃』的身份久一點,穩佔一個獨立的位置再說。」
專注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。全身投入aNobii前,宋漢生是一份刊物的全職寫手,其工作是每周提交4篇專欄文章,和每天開半小時會,其餘時間上司從不過問他在幹甚麼。盡管如此,他寧可丟掉穩定的收入,也要辭去工作,專注於aNobii 的經營。這令其前上司大惑不解 : 到底他還想要多大的自由度 ?

創業第二章 : 簡化
宋漢生問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是 : 這是不是非做不可 ? 如果一定要做,最簡單的方法是甚麼 ?
aNobii 的介面是宋漢生自己設計的,感覺非常簡潔。他自稱不是設計師,故華而不實的枝節,能砍就砍 : 「我不懂顏色的配搭,盡量用白色便萬無一失;既然Google 的超連結也是藍色的,我為甚麼要弄紅色的出來?」
前文提到aNobii以ISBN碼作書本的主要輸入方法,對用家來說甚省時方便。宋漢生坦言:「這不是最好的方法:這根本是唯一的方法。」撰寫aNobii的程式也很簡單,技術上一點也不複雜。
黎智英搞成衣連鎖店Giordano時,面對擁哈佛工管碩士的競爭對手(田北辰),他自己的學歷不高,又無家世,於是想出一個法子:把旗下品牌的款式減至原來的六分之一,又簡化公司運作。其理念是:我的經營模式比你簡單六倍,只要我不比你笨六倍,豈會沒有羸的機會?

創業第三章 : 放下
「語言是第一障礙。」宋漢生本人愛看書,所以他很清楚,網上書櫃的用家必然要用自己熟悉的語言,才會快樂。
從一開始,他就沒有把aNobii局限於中英文版本。aNobii推出不過年餘,但已完成8個不同的語言版本,另有13個正在創造中,全球登入的書本超過100萬冊。他是怎樣做到的?
答案︰他從不自己做。
他利用EditGrid (一個網上試算表)輸入aNobii英語版本裡的所有詞匯,只要aNobii的用家把其中50%的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,aNobii就會啟動該版本。其意大利文版本,從第一個字被翻譯出來,到啟動一個全新的版本,只用了48小時。目前,aNobii已擁有日語、德語等8個版本,而俄文、法文等13個版本,仍在全球aNobii用家的努力中。
「既然EditGrid為這個麻煩的問題發明了如此優雅(elegant)的解決方法,我何苦還要自己弄?」宋漢生反問。
aNobii除了宋漢生外,還有一位主責撰寫程式的靈魂人物。可是這位主要程式員,基本上不必回公司,而兩人一個月也未必見上一面。宋漢生坦言完全不知道有關這位拍檔的一切---家裡有甚麼人、年紀多大、興趣是甚麼---而在對方提出因交通不便而不想回辦公室上班時,他也沒吭過聲,只要對方「有貨交」就可以了。

結語 : 三本書
在美國密芝根大學主修經濟與政治的宋漢生,自01年畢業後,只幹過一份「長工」。從04到推出aNobii的06年間,他主要的工作和投資,是買書和看書。用他自己的說法,是「從amazon.com那裡,『一紮一紮』書那樣訂回來看。」
愛看書的創業家並不常見。宋漢生向有心利用互聯網創業的後來者,推薦3本參考書 :
1. 《Growing a Business》, by Paul Hawken
「作者以過來人的身份談有關創業的一切,包括如何請人、怎樣處理租務問題等,其意見很實在,適合小本經營的創業者。」
2. 《Hackers & Painters》, by Paul Graham
「生意成功又懂寫字的人不多。作者曾創業,後來把公司賣了給雅虎,其思路清晰,有助讀者撥開雲霧。」
3. 《創業》,黎智英著
「在香港創業,怎麼可以不看黎智英的文章?」
詳細的書評,可瀏覽宋漢生的「書櫃」: http://www.anobii.com/people/gregsung/
(香港start up系列:之二)